软件研发

【专家视点】Html5 迎来大变局,微信应用号

2016-01-25 14:22:56 | 来源:中培企业IT培训网

11日上午,腾讯微信正式公布了即将上线应用号的消息,表明巨头已开始正视Web化应用在移动端的重要性,用户的移动应用使用习惯正在改变,到了一个全新的临界点。相信随着微信的发力,百度、360、阿里等诸多公司也会不甘落后,很快加入到基于HTML5的Web化应用生态圈,这个行业将真正迎来一个井喷式的爆发期。

微信推出应用号,其基本技术逻辑和HTML5原有的轻应用、云应用都差别不会很大,都是基于Web的网页化App,对用户而言,在不用安装下载的前提下,即可获取应用与服务内容;而对于开发者而言,HTML5技术一次开发,随处运行,轻量化、随时更新版能等诸多特性也能更方便开发者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敏捷的产品开发流程实现产品运营、用户画像。在此之前,类似相关应用被百度称为轻应用。

有意思的是,在HTML5应用生态领域创业多年的火速移动(原火速轻应用)公司今天早上也对外公布将在本月底正式推出基于微信应用号的开发者平台。

应用号其实就是基于HTML5的轻应用

轻应用是什么,相信已经无需赘述。

当然,能实现轻应用特性的也不仅仅只有HTML5这一种办法。比如以下:

视频流应用:两个月前,谷歌公司曾推出名为Google Streaming的视频流应用,用户在搜索相关内容时,谷歌在搜索结果自动内嵌对应的Web化应用界面,让用户能实现与HTML5同样无需下载安装即可获取服务的体验,其原理是将所有应用内容运行在服务器端,并将服务器端的每一步操作转化为视频流,用户以远程桌面式的操作,远程操作服务器端应用内容。这项技术不仅可以与HTML5实现同样体验,还可以将原有的Native App 的内容也转化为视频流应用,这项技术在短时间获得了大量极客用户的青睐,不过其短板也很明显,其高昂的服务器带宽、用户网络环境、硬件配置的高要求也让诸多开发者望而却步。

微端流应用:与原有HTML5应用纯网页形态不同,360公司目前采用的是基于HTML5开发应用内容,并将该Web应用转化为一个不大于100k的微型类似zip的压缩文件,让用户实现0秒开启的极致用户体验。不过其短板在于,这项技术将Web与App双向进行了妥协,虽然具备了两者的优点,也同时拥有了两者的缺点:微端仍然是需下载安装的客户端,流式发行仍然会严重受到带宽与硬件配置的制约。

而反观微信自身的产品特性,作为一个超级App,如果采用谷歌的视频流应用技术,将让微信的产品体验变的相当笨重,其对硬件网速的要求也会极大的增加用户的使用门槛,在微信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下,即便是影响1%的用户无法畅快体验,也是微信无法接受的;如果采用微端流应用,微信变身为一个与应用商店没什么太大区别的东西,显然更不太可能,微信钱包和微信游戏对应用游戏对分发效果已经说明这点。微信采用云应用产品形态来做应用号的可能性相当大。

微信将从内容娱乐走向效率与生产力工具

其实,百度早在2012年就曾经切入过HTML5领域,推出过轻应用战略,希望能以Web App入手,打破Native App的信息孤岛,让移动搜索成为移动端应用分发主流。而时至今日,百度轻应用做的不痛不痒,名存实亡。而微信应用号与百度轻应用在技术底层其实并无太大的不同,差异在于平台属性,一个是社交平台,一个是信息搜索平台。而平台的不同,往往是关乎两者成败与否最大的不同。

从过往来看,互联网新生事物的创新往往都会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往往会先从社交内容娱乐开始,满足人们的娱乐化内容需求,比如在2001年前后,笔者上中学时期,人们使用互联网最多的是玩游戏和聊天,比如玩《传奇》与聊QQ;而到了2005-2010年期间,互联网已经走向生产力与效率工具,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办公、做生意;而到了近几年,互联网已经全面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是其他,互联网都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形态。

微信与云应用的发展路径也是如此,一开始先从人们最基础的社交娱乐出发,微信有朋友圈与订阅号,HTML5有轻游戏和互动广告;而从现在开始,微信对于企业号、应用号两大产品的推进,显示出微信在效率与生产力工具方面的衍化,而HTML5开始向着云应用的方向演进,这两者点结合,将极大可能改变现有的应用与游戏分发体系,重塑整个应用分发领域的产业格局。

而微信显然不会仅仅止步于应用层的探索,试想一下,随着时间的迁移,微信逐渐成为基础设施后,更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向着系统底层迈进。如果将来有一天,出现基于微信的移动OS,微信不再是一个App,而是一个移动操作系统,用户的移动设备里,只需要装一个微信就可以搞定一切,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微信的未来,会不会是操作系统?

一切皆有可能。

标签: HTML5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