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管理中,绩效测量基准(Performance Measurement Baseline) 主要在项目规划阶段的制定项目管理计划过程中产生,其核心来源包括:
1. 关键组成部分
范围基准:通过范围说明书和WBS(工作分解结构) 定义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范围边界。
进度基准:通过进度管理计划和进度计划(如甘特图、关键路径法)确定时间节点。
成本基准:通过成本管理计划和成本预算 明确预算分配(如成本基线)。
2. 整合过程
在整合管理中,将范围、进度、成本三者的基准整合为统一的绩效测量基准,作为项目执行、监控和控制的依据。
这一基准通过项目管理计划正式批准并发布,成为评估项目实际绩效的标尺。
3. 应用场景
在 监控与控制阶段(如通过挣值分析),将实际进度、成本与绩效测量基准对比,判断项目是否偏离计划。
若需调整基准(如范围变更),需通过 变更控制流程 更新基准,确保所有相关方对基准的共识。
绩效测量基准是项目规划阶段的产物,本质是范围、进度、成本基准的集成,为项目执行提供明确的目标和评估标准。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抽象的计划转化为可量化的监控指标,支撑项目目标的达成。